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在模拟面试中面临的四个关键问题:作品集投递后无回应的本质原因;企业为何愿意高薪招聘设计师;如何准确评估自己的市场水平;以及如何面对职业发展的迷茫。大熊老师从面试官和管理者的视角出发,指出设计师应聚焦“能力呈现”而非项目细节,强调“供需匹配”与“思维高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目标的自觉、对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热爱的坚持。这篇内容不仅是面试复盘,更是一次职业认知的校准。 … 全文 ❯
设计思维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职业状态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自信与自卑并存的矛盾感。大熊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管理设计团队过程中的真实观察,指出设计师的自信源自专业认可,而自卑则来自面对优秀作品时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压力。这种自卑并非负面,而是推动设计师追求更高标准的动力。大熊老师讲述了真正的设计自信应建立在对专业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工作的认可之上,而非外部评价。每位优秀设计师都经历了自我怀疑的阶段,接纳这种矛盾状态,是成长的开始。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视觉设计的本质不仅仅在于形式美,更在于深度的思考和对产品本质的理解。大熊老师指出,视觉设计师不应执着于软件技能或炫技式表达,而应回归设计的根本:服务于产品、品牌和用户需求。大熊老师通过广告图、运营设计、品牌识别与界面设计的具体案例,强调视觉设计的目标是增强产品的市场价值与用户体验。最后,文章提出“冰山模型”理念,提示设计师要关注那些不易被看到但决定设计价值的思维方式和哲学基础,激发设计师重新思考自身的职业路径与价值定义。 … 全文 ❯
大熊老师分享了对站酷设计师作品集的观察与评估,指出了许多共性问题,如形式空洞、规范性差、风格不统一、过度堆砌素材与效果、缺乏真实思考与独立完成的痕迹。大熊老师强调,作品集本身就是一个设计作品,需结构清晰、内容筛选精准、封面风格匹配职位属性,并建议用16:9规范格式呈现。对于体验设计师,视觉不过度包装更为稳妥;对于品牌与视觉设计师,避免模板化与形式主义。别为了做作品集而做,背后没有思考,只会暴露更多问题。 … 全文 ❯
大熊老师深入讲述了“设计判断标准”因角色而异的问题:设计师、组长、产品经理、老板和设计总监这五类人,对同一个设计有完全不同的关注点。设计师盯细节,组长讲依据,产品经理看竞品、追数据,老板关心结果和成本,设计总监权衡的是全局、资源与方向。如果你总是在沟通中受挫,很可能是你还不了解上级的真实思维模式。真正想做出“被认可的设计”,你需要练习换位思考,学习这些角色的视角。思维决定了执行,这是你晋升的必经之路。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执行岗位的九项关键能力标准,包括技术能力、执行思考、创意价值、设计耐久性、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成本、职业化素养、设计表达与沟通能力、知识沉淀能力以及与薪酬匹配的能力结构。大熊老师通过多个真实工作场景,深入剖析了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专业能力,并指出薪酬水平虽能反映能力,但其背后的价值转化才是关键。文章强调,设计师应提升认知、积累跨域知识、思考执行成果的深度与落地性,持续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如何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作品集,从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两个层面分别分析。指出设计师的作品集应聚焦作品、思考与方法论,强调独特性、完整性与设计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工作流程叙述;设计管理者则应体现管理行为背后的能力与策略,不是罗列管理事项。特别指出设计价值不应过度依赖数据呈现,应回归设计本质,用思维与方法展现差异化,是提升作品集含金量的关键。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提出的“设计元思维”理论,其核心在于将哲学思维、产品思维、设计思维与管理思维进行聚合,帮助设计师在复杂工作环境中更有效地识别目标、分解任务、量化工作、验证价值。通过“果园卖苹果”、“设计目标量化”等真实案例,清晰呈现了设计元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文章强调,设计执行的价值应在前期定义好可验证的标准,并指出解铃还须系铃人,设计团队能否被认可,取决于管理层的专业度与对设计的理解。 … 全文 ❯
大熊老师逐帧拆解了NAVER2022作品集片头动画的设计逻辑,指出动效设计的核心在于“设计思维”而非技术堆叠,并借原研哉案例讲述品牌设计的价值与误解,强调从产品提取图形并通过连贯动效形成统一表达,是片头设计的关键。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