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AI绘图和AI写作的专业观察。文章指出,AI生成的创作结果常被误认为是“创意”,实则是“结果偏差”的体现。AI作为工具,其本质仍是基础阶段的辅助,不具备真实的创作意图和逻辑判断能力。文章列举了AI生成图像中大量专业性错误,例如比例失调、透视错乱、材质表达混乱等,说明其无法满足真正商业化和专业设计的交付标准。对于专业设计师而言,“快”不是唯一价值,“准确”才是核心竞争力。AI可以是娱乐的利器,但尚不足以承担专业的创作责任。 … 全文 ❯
设计思维
视频讲述了大熊老师对NAVER设计团队年度作品集的深入解析,强调设计的耐久性、规范性以及设计思维对执行效果的深远影响。大熊老师指出,团队作品集不应仅追求炫酷与氛围营造,而应注重作品本身的表达与叙述逻辑。通过对NAVER 2017与2022年作品集的对比,强调了“设计的律动”不仅来自动效和视觉的配合,更来自设计师对作品、色彩、动效与音效间平衡的掌控,以及团队规范化输出的能力。 … 全文 ❯
文章讲述了视觉设计师职业成长初期应如何系统提升专业能力。大熊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强调基础学习、临摹练习、工具使用、视觉审美扩展与同行交流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扎实的平面设计基础有助于理解界面与运营设计,并建议设计师优先选择效率高、学习门槛低的工具,避免盲目追求高难度技能。此外,结交同阶段的同行远比向大咖请教更实际,能促进良性成长氛围。最终目标是通过积累与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设计能力体系。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在不同阶段应如何规划职业发展,从学习型人才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熊老师以腾讯人才标准为例,剖析5年是技能瓶颈期,10年是价值思考期,15年则必须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核武器”——个人差异化竞争力。文章强调,设计师不能只沉浸在执行力中,需主动补足短板、扩展认知,真正理解“思维决定执行”的含义。面对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只有把设计从技能变成武器,才能在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入合作获得产品思维,从而提升设计执行与沟通的整体能力。大熊老师指出,设计服务于产品,设计师必须主动理解产品的目标、结构与规划。真正优秀的设计执行不是来自技法堆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产品理解之上。文章强调设计师应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学习产品的全貌逻辑,最终实现超越预期的设计成果。思维决定执行,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是设计师走向成熟的关键路径。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管理者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下属”时的正确心态与管理策略。重点不在于谁更厉害,而在于管理者能否接纳优秀、提升自身管理力,并帮助下属持续成长。优秀的团队来自于管理者对“管理”本质的正确理解。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书中的核心思想:真正的理解不是对事物的定义,而是重新激起我们对熟悉事物的好奇心,把已知变为未知,进而深化认知。通过“杯子”的例子,原研哉指出,当我们以设计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杯子时,原有的理解会被打破,从而获得更真实的理解。大熊老师将这一过程提炼为“熟悉>未知>深化>理解”的设计思维路径,强调设计师应打破固有认知,重新理解设计需求,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深度的作品。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Jesse James 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一书的两版对比解读,大熊老师以深入、批判的视角还原了“五层模型”的真实内涵,强调其背后思想、理论与模型的三层关系。文章不仅评析了原书中对模型层级和术语的定义不清、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还用大量中文语境下的意译、案例和修正图,提升了模型在国内语境中的应用价值。最终,大熊老师提出“修正”并非贬低,而是对作者思想更深层次的传递,并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新手生搬硬套,而应基于时代语境深入思考其价值。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在腾讯时期对设计师加班的深度思考和管理方式,通过团队邮件全文分享,强调加班应以“价值驱动”为前提,而非“姿态式投入”。文章引导设计师反思加班时长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设计执行的成长阶段”模型,鼓励设计师从完成需求逐步迈向“为客户定制需求”的专业进阶。文章核心观点是:真正的成长来自于有意识的深度思考,而非被动地拉长工作时间。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