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设计价值是否一定要用业务数据验证”的深度思考。文章指出,设计师不应被数据所束缚,设计价值不仅仅等同于业务指标的变化。设计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不能像研发或产品一样用数据简单衡量。文章强调,设计价值应在专业性前提下体现,并非每一次设计都需“自证”对业务的贡献。设计师的满意度应来自多方认可,而非唯数据论。同时,设计在推动业务发展中虽有贡献,但多为协作合力,难以量化其孤立价值。 … 阅读全文 ❯
卷三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执行岗位的九项关键能力标准,包括技术能力、执行思考、创意价值、设计耐久性、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成本、职业化素养、设计表达与沟通能力、知识沉淀能力以及与薪酬匹配的能力结构。大熊老师通过多个真实工作场景,深入剖析了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专业能力,并指出薪酬水平虽能反映能力,但其背后的价值转化才是关键。文章强调,设计师应提升认知、积累跨域知识、思考执行成果的深度与落地性,持续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 阅读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用户体验设计师在长期工作中容易变得挑剔敏感的原因,其本质在于“我认为它还不够好”。大熊老师通过多个视角探讨“设计是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指出问题本身并无对错,而在于视角不同。体验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优化产品,更在于推动美的传递与文明进步。文章最终提出设计不应被狭义定义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创造和表达的过程。设计是艺术与思维的结合,是通往更高社会价值的桥梁。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在求职面试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从面试官的思维出发,分析了候选人如何通过行为、装扮、表达和作品集展现专业度与职业化。文章强调:面试不仅考察专业能力,还在于是否具备“像一个设计师”的状态,以及能否让面试官产生舒适、信任的感觉。通过案例和策略,大熊老师指出:恰当包装、理性表达、认知面试官心理、清晰自我定位,才能真正拉近与Offer的距离。面试,是一次设计思维与人性洞察的实战演练。 … 阅读全文 ❯
文章讲述了视觉设计师职业成长初期应如何系统提升专业能力。大熊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强调基础学习、临摹练习、工具使用、视觉审美扩展与同行交流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扎实的平面设计基础有助于理解界面与运营设计,并建议设计师优先选择效率高、学习门槛低的工具,避免盲目追求高难度技能。此外,结交同阶段的同行远比向大咖请教更实际,能促进良性成长氛围。最终目标是通过积累与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设计能力体系。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针对粉丝提出的“设计师与产品经理的边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所给出的双重视角回答。文章用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哲学理念解释设计与产品边界的模糊性,强调不设限才能成就更高的专业合作。随后以职场视角说明UX、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之间的职责界限,建议通过沟通协商、明确分工实现良性协作。文章指出,解决边界问题不是画清职责线,而是建立共同的认知与合作机制。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厂外聘设计岗位的真实价值与选择建议。大熊老师强调,若是腾讯、阿里等顶级大厂的外聘设计岗,即便做些杂活,也值得加入。优秀的环境能促进快速成长,并积累宝贵经验。作品集中是否标明外聘并不影响面试官对专业能力的判断,但是否能转正,往往与团队资源和个人能力有关。文中也提供了外聘转正的实操建议,并指出外聘离职后的求职不受限制,关键在于能力与成果。对于非大厂的外聘岗位,则需具体评估是否值得加入。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深入合作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服务于产品。设计师若想真正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与设计价值,就必须懂产品,具备产品思维。产品思维不是只针对一款产品,而是一种可迁移的思维能力,可以驾驭任何产品类型。设计师要学会听懂产品语言、预判需求、输出超越预期的设计结果,并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度协作推动产品价值的落地,从而实现自身在设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