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入合作获得产品思维,从而提升设计执行与沟通的整体能力。大熊老师指出,设计服务于产品,设计师必须主动理解产品的目标、结构与规划。真正优秀的设计执行不是来自技法堆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产品理解之上。文章强调设计师应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学习产品的全貌逻辑,最终实现超越预期的设计成果。思维决定执行,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是设计师走向成熟的关键路径。 … 阅读全文 ❯
设计思维
大熊老师讲述了管理者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下属”时的正确心态与管理策略。重点不在于谁更厉害,而在于管理者能否接纳优秀、提升自身管理力,并帮助下属持续成长。优秀的团队来自于管理者对“管理”本质的正确理解。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书中的核心思想:真正的理解不是对事物的定义,而是重新激起我们对熟悉事物的好奇心,把已知变为未知,进而深化认知。通过“杯子”的例子,原研哉指出,当我们以设计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杯子时,原有的理解会被打破,从而获得更真实的理解。大熊老师将这一过程提炼为“熟悉>未知>深化>理解”的设计思维路径,强调设计师应打破固有认知,重新理解设计需求,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深度的作品。 … 阅读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Jesse James 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一书的两版对比解读,大熊老师以深入、批判的视角还原了“五层模型”的真实内涵,强调其背后思想、理论与模型的三层关系。文章不仅评析了原书中对模型层级和术语的定义不清、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偏差,还用大量中文语境下的意译、案例和修正图,提升了模型在国内语境中的应用价值。最终,大熊老师提出“修正”并非贬低,而是对作者思想更深层次的传递,并认为这本书不适合新手生搬硬套,而应基于时代语境深入思考其价值。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在腾讯时期对设计师加班的深度思考和管理方式,通过团队邮件全文分享,强调加班应以“价值驱动”为前提,而非“姿态式投入”。文章引导设计师反思加班时长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设计执行的成长阶段”模型,鼓励设计师从完成需求逐步迈向“为客户定制需求”的专业进阶。文章核心观点是:真正的成长来自于有意识的深度思考,而非被动地拉长工作时间。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多次面试过程中不断重做作品集的经历,即便是“大神”,也在外部面试中遭遇过否定与打击。文中通过三位“导师级”人物对大熊老师的作品集点评,揭示了设计管理者在求职中应关注的关键维度,不只是展示执行力,更要体现战略价值与业务认知。也分享了在面试中如何避坑,如何精准匹配目标对话人,以及职场中的一些隐藏规则。这是一篇极具共鸣与实用价值的求职血泪史,也是一位老兵真诚的分享。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作者对3D软件的使用经验及观察,认为设计师不应盲目追逐新工具趋势,如Blender或AI绘图。并简要对比了C4D、Blender、3D Max、Maya、Houdini、zBrush的特点,提醒设计师专注本职,工具仅为辅助。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在知识过剩与同质化严重的设计行业背景下,设计师应如何创造具有独特价值的内容,并对设计方法论的实际应用提出反思。大熊老师强调,真正有价值的设计理论应简洁、易懂、可落地,能在项目中复用并为团队创造价值。文章引用“投资人的视角”指出,不能用一句话讲清的设计方法,往往尚未被真正理解。呼吁设计师回归真实经验,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避免落入浮夸和堆砌的误区。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输出高质量交互设计图的重要性,并强调视觉呈现在团队协作和职业发展中的实际价值。虽然“思维大于执行”是共识,但优秀的交互图不仅传达思维,更展现设计师的专业性、修养与职业态度。通过案例分享和辅导经验,大熊老师指出:细致、规范、赏心悦目的设计输出能够提升团队效率、增强影响力,也让设计师在作品集中脱颖而出,迈向更高的职业目标。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