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老师讲述了对“简洁设计”的深入思考,从键盘设计、APP界面到行业发展历程,结合微信、Naver等案例,探讨设计的目的、背景与阶段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简洁设计不是终点,而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形式,强调设计师需理解设计背后的需求、目的和产品阶段,以引导行业趋势并创造品牌价值,而非仅关注表面细节或追求性冷淡风格。 … 全文 ❯
作者: 大熊
本文讲述了两个“高薪陷阱”真实案例:一个是设计师被境外高薪工作吸引,大熊老师从精神成本、消费错觉和法制风险层面劝退对方;另一个是创业公司为融资包装,短期高薪聘请大厂背景高管,用完即弃。文章深刻剖析了“高薪不等于好机会”的职场陷阱,也反映出管理层被动离职的真实现象。文章最后以“大熊老师的笑容”戛然而止,引发读者对职场现状的深思。这是一次职场冷知识的补课课,也是一记沉重的现实警钟。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一位设计师A准备跳槽至东南亚,因朋友圈中朋友B的“高薪生活”而动心。大熊老师在辅导中提醒A,不应只看薪水表象,更要评估精神成本、消费冲动和法律风险等潜在代价。文章指出,高薪并非捷径,设计师需正视个人价值的增长,而非被金钱驱动盲目选择。结尾引用《智者的设计哲学》,强调“追逐薪资是被动的,唯有持续增长的个人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财富”。这是对设计从业者心态与职业规划的一次深刻反思。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AI绘图、ChatGPT写作等新工具的深度思考,并以幽默比喻“磨石猴”与“找果猴”的故事,引导设计师们重新理解“工具”与“人”的关系。他强调,工具的诞生应“以人为本”,若工具不好用,该被优化的是工具本身,而非优化人。设计师不应被行业焦虑和潮流所驱使盲目学习AI工具,而应回归专业,做自己擅长的事。AI绘图作为一种工具,目前仍不成熟,专业设计师更应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被工具牵着走。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腾讯CDC团队解散的背景与原因,大熊老师从企业管理角度分析了设计团队为何常被拆分。设计职能型团队若无法绑定核心业务,终将面临被业务线吸收的命运。文章指出,“先聚后散”是一种顶层架构思维,聚合阶段建立统一规范与标准,拆分后再服务于各业务线。大熊老师建议设计管理者要具备“云端团队”的思维方式,通过掌握招聘、定级、薪酬等关键管理权,实现跨业务线的设计调度。强调“先发制人”,在团队还未被动解散前主动出手,以获得更多管理特权。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腾讯设计团队CDC与TGideas的解散,表达了大熊老师对这两个标志性团队的敬意与惋惜。CDC代表着用户体验设计,TGideas代表着游戏品牌设计,它们曾是行业的重要标杆,对一代设计师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大熊老师也坦诚回顾了自己当年在职场中与这两个团队的交集和遗憾。指出企业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不代表这些团队没有价值。并呼吁设计师们要对行业充满信心,拒绝自我贬低,坚持尊重设计、尊重自己的职业价值。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两次加入腾讯的经历,以及思考是否第三次回归的故事。第一次在腾讯,是激情满满的设计师,第二次则以设计管理者身份回归,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专业体系的成长,也承受了更大的管理压力。离职后,大熊老师选择加入创业公司学习企业运作,2019年转为自媒体人,找回了早年在腾讯工作的那份纯粹与热爱。虽然腾讯不再接受多次回流,但也并不遗憾,反而更专注于自己现在的事业,从中获得快乐与成就。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一个常见但“无聊”的面试问题:“如果找不到工作你打算怎么办?”大熊老师通过ChatGPT的回答展开分析,指出虽然AI的回答逻辑合理,但缺乏实际价值。随后,大熊老师以设计管理者视角剖析面试官可能的真实动机,包括借面试学习、测试稳定性、临时起意或已决定淘汰对方等情况。大熊老师强调,此类问题不需严肃应答,而应以“至纯高美”的方式灵活回应,用真诚轻巧的语言建立好感。最后建议设计师关注面试中的“提问背后动机”,而非仅限于“标准答案”。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如何突破2万元月薪的瓶颈,从客观因素(城市、公司、薪酬结构)和主观因素(能力、胜任力、学习方向)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在不同岗位(视觉、界面、体验)下应具备的具体能力、侧重点及学习策略,尤其提醒设计师不要盲目追热AI工具,应聚焦核心成长路径与岗位价值的提升。作者结合亲身经历与行业观察,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议和深度思考,适用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设计从业者。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