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设计师习惯将作品集放在 Behance、Zcool 或 Dribbble 上,但大熊老师指出,这种做法往往存在严重误区。面试官通常只点开前两项,首页排布不当会直接错失展示机会;而网页长图、PDF拼图等形式也容易暴露版式和执行力问题。平台上的点赞和推荐,更重流量与互动,而非设计专业性。真正专业的作品集,建议用 Keynote 或 PPT 制作,16:9 横版,文字可编辑、结构清晰,才能有效传达专业度。 … 全文 ❯
作者: 大熊
大熊老师讲述了AI作品与创作者关系的思考,通过招聘面试和剪辑师案例,指出AI绘图只是专业能力的一部分,不能单凭AI作品评判设计师价值。视频强调设计师的竞争力在于综合能力、创意和深层次思考,而非工具操作或AI生成的结果,提醒行业应重视创作者的独立价值和思维能力。 … 全文 ❯
大熊老师深入讲述了“设计判断标准”因角色而异的问题:设计师、组长、产品经理、老板和设计总监这五类人,对同一个设计有完全不同的关注点。设计师盯细节,组长讲依据,产品经理看竞品、追数据,老板关心结果和成本,设计总监权衡的是全局、资源与方向。如果你总是在沟通中受挫,很可能是你还不了解上级的真实思维模式。真正想做出“被认可的设计”,你需要练习换位思考,学习这些角色的视角。思维决定了执行,这是你晋升的必经之路。 … 全文 ❯
不少设计师渴望进入大厂,但并不清楚大厂真正看重哪些能力。大熊老师系统归纳了六个核心指标:一是本职能力要扎实,二是具备实用性的差异化技能,三是主动沟通的意识强,四是有趣、有团队价值的特长,五是正向思考且行为正直,六是拥有职业化的工作方式。这些标准贯穿于大厂的面试评估与团队文化中,不是靠背答案能伪装的。想进腾讯、阿里等大厂,关键不是表演,而是你的每句话、每张图、每次汇报都藏着证据。 … 全文 ❯
设计做到极致,未必被项目方认可。大熊老师指出:设计的高完成度,更多服务于设计师自身的职业发展,而非直接提升业务价值。在真实项目中获得反馈、被产品和开发团队真实评价,才是设计师成长最快、最有意义的路径。相比下班后“练习”作品集,更建议将精力集中于项目实践,并优先保证休息与精神状态。设计属于高消耗的创造性劳动,维持思维活跃和情绪松弛,才能真正提高执行力和产出质量。 … 全文 ❯
UI设计师因岗位JD提到“会C4D优先”而自学C4D,但未达命题创作要求。大熊老师建议,若C4D能力尚不足以服务于UI任务,优先打磨UI专业能力,避免盲目扩展技能而偏离岗位核心要求。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学历与职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大熊老师指出,学历的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对企业而言更看重员工的当下价值,而非背景。无论学历如何,只有具备真正能力的人才能在企业中被重用。学历虽不决定成败,但大学教育能影响个人思维与管理成本。文章也劝诫设计师在面临职场挫折时应低调应对,避免因言论影响职业前景,强调能力与格局才是职场发展的关键。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执行岗位的九项关键能力标准,包括技术能力、执行思考、创意价值、设计耐久性、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成本、职业化素养、设计表达与沟通能力、知识沉淀能力以及与薪酬匹配的能力结构。大熊老师通过多个真实工作场景,深入剖析了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专业能力,并指出薪酬水平虽能反映能力,但其背后的价值转化才是关键。文章强调,设计师应提升认知、积累跨域知识、思考执行成果的深度与落地性,持续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