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在腾讯早年经历的真实案例,从动画广告图、周末加班、行军床办公,再到主动“抢活儿”的卷王行为,展现了大厂内部“内卷”的真实生态。文章指出,“卷”并非贬义,而是优秀设计师在目标驱动下的自我选择,所谓的“五毛党”抢单事件,进一步说明优秀的团队成员并不会计较谁分到任务,而是主动用结果说话。文章用第一视角记录下属于那个时代的设计精神,同时也刷新了我们对“卷”的认知。 … 全文 ❯
作者: 大熊
UI设计师因岗位JD提到“会C4D优先”而自学C4D,但未达命题创作要求。大熊老师建议,若C4D能力尚不足以服务于UI任务,优先打磨UI专业能力,避免盲目扩展技能而偏离岗位核心要求。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学历与职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大熊老师指出,学历的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对企业而言更看重员工的当下价值,而非背景。无论学历如何,只有具备真正能力的人才能在企业中被重用。学历虽不决定成败,但大学教育能影响个人思维与管理成本。文章也劝诫设计师在面临职场挫折时应低调应对,避免因言论影响职业前景,强调能力与格局才是职场发展的关键。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执行岗位的九项关键能力标准,包括技术能力、执行思考、创意价值、设计耐久性、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成本、职业化素养、设计表达与沟通能力、知识沉淀能力以及与薪酬匹配的能力结构。大熊老师通过多个真实工作场景,深入剖析了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专业能力,并指出薪酬水平虽能反映能力,但其背后的价值转化才是关键。文章强调,设计师应提升认知、积累跨域知识、思考执行成果的深度与落地性,持续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用户体验设计师在长期工作中容易变得挑剔敏感的原因,其本质在于“我认为它还不够好”。大熊老师通过多个视角探讨“设计是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指出问题本身并无对错,而在于视角不同。体验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优化产品,更在于推动美的传递与文明进步。文章最终提出设计不应被狭义定义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创造和表达的过程。设计是艺术与思维的结合,是通往更高社会价值的桥梁。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两个“高薪陷阱”真实案例:一个是设计师被境外高薪工作吸引,大熊老师从精神成本、消费错觉和法制风险层面劝退对方;另一个是创业公司为融资包装,短期高薪聘请大厂背景高管,用完即弃。文章深刻剖析了“高薪不等于好机会”的职场陷阱,也反映出管理层被动离职的真实现象。文章最后以“大熊老师的笑容”戛然而止,引发读者对职场现状的深思。这是一次职场冷知识的补课课,也是一记沉重的现实警钟。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一位设计师A准备跳槽至东南亚,因朋友圈中朋友B的“高薪生活”而动心。大熊老师在辅导中提醒A,不应只看薪水表象,更要评估精神成本、消费冲动和法律风险等潜在代价。文章指出,高薪并非捷径,设计师需正视个人价值的增长,而非被金钱驱动盲目选择。结尾引用《智者的设计哲学》,强调“追逐薪资是被动的,唯有持续增长的个人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财富”。这是对设计从业者心态与职业规划的一次深刻反思。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AI绘图、ChatGPT写作等新工具的深度思考,并以幽默比喻“磨石猴”与“找果猴”的故事,引导设计师们重新理解“工具”与“人”的关系。他强调,工具的诞生应“以人为本”,若工具不好用,该被优化的是工具本身,而非优化人。设计师不应被行业焦虑和潮流所驱使盲目学习AI工具,而应回归专业,做自己擅长的事。AI绘图作为一种工具,目前仍不成熟,专业设计师更应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被工具牵着走。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