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面对城市喧嚣与职场现实的思考,从拒绝为别人做设计执行,到窗边工地13年的duāng-duāng声,再到深夜独坐,找到平静如山林的心境。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逃离,有时留在原地,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 … 全文 ❯
作者: 大熊
大熊老师讲述了表弟十年前放弃传统职业、投身瑜伽之路的经历,以及自己从职场转向自媒体的两次选择。大熊老师直言,尽管挣钱在传统价值体系中被当作人生目标,但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在“山顶”收获什么,而是沿途修行的过程。他力挺表弟,也相信自己兜过的圈子并非绕路,而是必要的生命沉淀。工作、生活、选择都无需被定义,重要的是:你是否在当下这一刻,活得有方向、有热爱、有觉知。这不是“逃离”,这是“归来”。 … 全文 ❯
大熊老师从生活小事切入,以幽默却深刻的方式讲述了关于公共卫生体验、如厕行为和日常卫生习惯的观察与思考。从“鸡鸡干净还是手干净”这个有趣问题出发,延伸出公共卫生空间的设计缺陷、提示语的必要性,以及个人卫生习惯背后的行为逻辑。同时还分享了自己对电马桶圈的使用体验,并强调设计师的职责不仅是优化产品,而是通过细节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正如视频《设计的本质Ⅲ》所述,真正的设计,是创造让人生活更美好的经历。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面对短视频内容时的真实心理状态,从沉迷、兴奋到逐渐反思。他指出,短视频在高压缩的信息刺激中不断激活人的大脑,让人产生“爽”的错觉,却让内心愈发疲惫和浮躁。大熊老师以自己和父亲刷短视频的节奏对比,反映了不同代际的媒介适应力,更进一步剖析“浮躁”不是表面的行为,而是内在节奏的失控。他呼吁大家重新定义“休息”的意义,不再被“内容焦虑”操控,而是回归大脑真正的放松,选择更有节奏、更有沉淀的内容方式。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在日本旅行期间,因垃圾分类而逐渐改变的一种行为习惯:将一次性垃圾清洗后再丢弃。从最初的不理解、抗拒,到如今主动清洁包装物,这一转变源于“为自己生活体验更好”的利己动机,而非为了社会责任或环保主义。文章指出,这种看似“装”的行为背后其实是生活体验的优化,是对环境整洁度与个人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从垃圾分类到厨房操作,他把这看作一种“体验设计”的演化过程,也是未来人类生活方式与设计价值的连接点。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对 Vision Pro 的理性判断,认为其作为产品的确优秀,尤其适合看电影娱乐,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场景。多人吹捧的“多窗口”“空间办公”在真实工作中可能成为“伪需求”,对效率提升意义不大。带上设备工作易导致视疲劳、操作不便、体验分裂。真正值得期待的,是 Vision Pro 在未来购物场景中所能带来的“真实互动体验”,比如让用户沉浸式逛宜家、实时感知商品质感与交互。而在目前阶段,它仍是一个娱乐向为主的高端设备。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Sora的冷静分析与评价,指出Sora和MJ(Midjourney)本质一致,依然存在结果不可控、无法还原创作者真实意图的问题。在专业层面,它只能作为工作流程中的辅助环节而非主导工具。Sora当前生成的视频虽震撼但缺乏特殊性,与现有素材库高度重合,且稳定性和一致性仍待提升。与其过度吹捧AI带来的所谓“奇点”,不如期待它真正解决创作中的效率问题。AI不是取代,而是“好好干活”的工具。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当前APP产品设计趋势的深入反思。从京东、支付宝、视频号等主流产品出发,分析了“千人千面”“好友推荐”“原创标签”等常见功能背后隐藏的设计误区,指出当前许多功能并非基于用户真实需求,而是伪用户体验设计。文章强调应回归用户价值本质,克制冗余功能,摒弃形式主义,以“用户目的”为核心,推动产品向更简单、精准、有温度的方向演化。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在课程制作、设计工作以及职场经历中,对“精神内耗”一词的深刻体悟。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包括腾讯精品战略的执行、设计反复修改的低效困境,以及自身课程打磨过度带来的疲惫,反思了过度追求完美带来的消耗。文章提出一个重要转变:设计师应停止不必要的精神自耗,更关注内容本质、节奏适配与成长过程。只有保持自然与舒适的状态,才能带来真正高质量的创作与持续的专业进化。 … 全文 ❯
本期视频,我点评了一位韩国UXUI小姐姐的作品集,主要从封面设计、个人介绍、能力展示、项目索引、用户研究、产品分析、交互设计、UI设计等方面进行解析。重点讨论了作品集本身是否能体现设计师的专业能力、项目展示的逻辑是否清晰、交互设计是否合理、UI细节是否到位,以及整体呈现是否具有行业竞争力。同时,我还指出了一些常见的设计误区,比如模板化作品集、浅层次的用户研究、交互设计的真实性问题、UI设计的规范性等。希望这期内容能帮助你优化自己的UXUI作品集。如果你需要寻求帮助,可以在频道官网:大熊.com寻求相关介绍和指引。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