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会议我挑选了4个问题进行了批注,每个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在职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惑。在挑选问题的时候大熊老师有什么依据吗?我通常会大致浏览一遍我们2小时的会议转写记录,如果在某些地方我不停地讲话,说明这是较为重要的,通常也是我所观察到的行业设计师的共性问题。
1、设计师认为求职面试中,作品集投递后没有反馈,是不是现在市场环境很糟糕,大家都是一样?
我的建议是不要去埋怨市场环境,而是永远要从自身身上找到原因,作为面试官,如果我的团队没有编制或者招聘需求,当有不错的设计师投递作品集时,我一定会主动和对方建立联系。
如果以这个方式来思考,是不是我还不够好?是的,不过“不够好”,包含了两层含义,即是供需匹配。当供大于求,就要求设计师具备相比市场更优的品质,这是其一,其二是需求匹配,也就是我们的专业能力和所服务的项目案例与招聘方的招聘需求吻合。当然也可能存在你很不错,但可能不是我们最适合的人选。如果你的作品集投递出去,10家企业都没有反馈,那就要检查一下自己的作品集本身的设计和项目陈述以及是否有更好地呈现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
你说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找大熊老师帮我辅导作品集,然后我投递作品集出去还是没有反馈?大熊老师认为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性,造成的原因并不是大熊老师的辅导水平不行,大熊老师做的是:将你的专业能力更好地呈现在作品集上,并非“创造”一份可以得到面试邀约的作品集。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而对于面试官来说,从初筛到复试,始终如一的是要求候选人如实呈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为此在面试环节中,面试官有各种方式来检验候选人的专业能力的真实性。所以大熊老师的辅导在做的是让设计师懂得如何更好地激发和呈现自己对设计和项目价值的理解和思考。
(当然我知道授人以“鱼”,因为当下的我们要的就是鱼,而不是渔。或许你可以选择大熊老师的Offer直通服务,在你拿到Offer之前,我都会为你服务。)
2、我向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企业为何要花这么多钱请你?7-8年经验的设计师,你又会为我的团队带来什么价值?
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硬”的问题,就像你花钱购买大熊老师的课程、书籍。我也想要请问你,是因为大熊老师的视频幽默风趣,所以你会花钱购买是吗?或者又是因为大熊老师的文笔不错,所以你喜欢看大熊老师的文章吗?而消费者的潜意识并不是如此,而是“回报”在驱动。如果大熊老师的内容并不能为我带来专业上或者职业发展上的进步,那我为何还要花钱呢?我花钱去听脱口秀表演不好吗?而事实上企业也是这么思考员工价值和回报的。
3、设计师说:“我目前的水平,在市场上难道就激不起一点水花吗?”
这里讲的是设计师的自我定位。也就是说我们要清楚自己在设计市场和不同的城市,自己的专业水平能力和收入应该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所以通过大熊老师对这位设计师的专业和收入了解,以及所在的城市判断,我认为这位设计师的当前收入是不错的,当然专业能力也是吻合收入的。但是你说能横向对比所在城市的其它7-8年经验的设计师的专业能力吗?我认为具有很高的挑战性。当然不排除有很多不如这位设计师的情况存在,但大熊老师认为,这份作品集中的设计有好的设计,但还没有让我感觉到很惊艳,或者是已经超越了7-8年经验的设计思维高度和执行高度。
注意“超越”这个词,是指超出预期;如果是“吻合”,意味着合情合理;所谓的“惊艳”,正是指的超出预期。所以,我认为有水花,但还不足够泛起涟漪。当然我只是从我所看到的作品集和与设计师沟通的情况来看,或者他有很多优秀的思考和设计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
事实上大熊老师在曾经制作作品集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问题,直到有一次面试中,一家公司的CEO对我的私人爱好产生了兴趣,我们交谈甚欢,他非常真诚地给了我很多作品集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经过我多年不断的工作和思考,让我越发地懂得CEO想要什么,我该如何做,作品集又该如何呈现。而作为设计师,同样也面临这样的思考,我的设计组长想要什么,我该如何呈现我的专业优势和业务价值。
4、设计师对自己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充满迷茫。
从与设计师的沟通中我感觉到他并不是那么热爱设计,或者说是认为自己当前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所以不得不维持上班的热情。在小红书,有粉丝提问我类似的问题,我是这样回答的:

有人会说:“如果为了热爱,可能连吃饭都成问题!我还有房贷和车贷!”可为什么你有房子和车子,却没有自己真正热爱的工作或者事业呢?追求自己的热爱,当然需要付出一些代价,没有既自由又舒适还有高回报的工作。你看那些追求舒适和高薪工作的人,始终都在追求着;而活在当下享受热爱的人,他已在自由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