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设计方法论与设计理论的区别及联系,强调两者在设计实践中的不同应用。设计方法论强调“如何做”,注重指导执行与实用性;而设计理论强调“为什么”,注重对问题本质和关系的理解与预测,提升设计师的思维和风险预判能力。文章指出,在求职面试中,面试官更关注设计方法论,即能指导实际操作的独特方法。大熊老师还分享了设计师普遍存在但未系统提炼出的方法论现象,并表示将通过实例讲述设计方法论与设计理论的构建过程。 … 阅读全文 ❯
设计面试
本文记录了大熊老师在1V1辅导中,针对学员作品集展示与职业发展问题所进行的深入讲解。学员在展示女性主题壁纸设计项目时,虽然视觉效果良好,但缺少前期调研、竞品分析和目标用户理解,使得项目缺乏说服力。大熊老师指出,优秀的作品不仅要呈现美观,还需体现严谨的分析思路与数据验证过程,才能真正打动面试官。真正有竞争力的设计师,必须站在企业和市场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独特且深入的设计逻辑,而不仅仅是图形堆砌或简单展示执行结果。这场辅导帮助学员意识到职业成长的关键在于思维深度与综合能力提升。 … 阅读全文 ❯
本文记录了大熊老师在1V1辅导中,针对学员作品集结构梳理的重要指导。首先要求学员从整体框架出发,明确封面、简历、项目等模块的基本信息布局,标注各项目的权重比例,如60%-20%-20%,以便展现作品集的节奏与专业性。其次强调,每个项目必须围绕个人专业价值展开描述,而不是生搬硬套所谓“能力维度”。在当前阶段,更应该以项目维度切入,通过流程、方法论、思考与成果展示自身优势,而非简单模仿他人作品集形式。大熊老师指出,核心能力必须体现出与同龄设计师的差异化,才能打动面试官,整理时应聚焦“我有哪些独特且有价值的地方”。 … 阅读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两大主题:第一,设计师在专业表达中易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UI设计师试图通过体验设计来提升自身说服力,反而忽略了应展示视觉本职工作的深度与结果导向。第二,作为前腾讯设计总监,大熊老师从选拔设计组长的真实视角出发,提出设计师的职业成长应经历四个关键阶段:专业综合力、沟通能力、产品/用户理解与项目带领能力。通过这篇文字,读者将对“何为真正的专业深度”和“如何走向组长岗位”有更系统的认知。 … 阅读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在模拟面试中面临的四个关键问题:作品集投递后无回应的本质原因;企业为何愿意高薪招聘设计师;如何准确评估自己的市场水平;以及如何面对职业发展的迷茫。大熊老师从面试官和管理者的视角出发,指出设计师应聚焦“能力呈现”而非项目细节,强调“供需匹配”与“思维高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真正的成长来自于对目标的自觉、对价值的思考,以及对热爱的坚持。这篇内容不仅是面试复盘,更是一次职业认知的校准。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