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师(UX)未来在企业组织中定位和归属的变化,认为交互、UX、UXUI将转型为产品设计师并归入产品团队管理,而传统设计团队将专注于视觉和展示领域。文章强调,设计岗位的演变源自市场变化与技术趋势,设计师需要主动完成专业的归属和角色转变。 … 阅读全文 ❯
用户体验
大熊老师从生活小事切入,以幽默却深刻的方式讲述了关于公共卫生体验、如厕行为和日常卫生习惯的观察与思考。从“鸡鸡干净还是手干净”这个有趣问题出发,延伸出公共卫生空间的设计缺陷、提示语的必要性,以及个人卫生习惯背后的行为逻辑。同时还分享了自己对电马桶圈的使用体验,并强调设计师的职责不仅是优化产品,而是通过细节改善人们的生活体验。正如视频《设计的本质Ⅲ》所述,真正的设计,是创造让人生活更美好的经历。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在日本旅行期间,因垃圾分类而逐渐改变的一种行为习惯:将一次性垃圾清洗后再丢弃。从最初的不理解、抗拒,到如今主动清洁包装物,这一转变源于“为自己生活体验更好”的利己动机,而非为了社会责任或环保主义。文章指出,这种看似“装”的行为背后其实是生活体验的优化,是对环境整洁度与个人生活品质的重新定义。从垃圾分类到厨房操作,他把这看作一种“体验设计”的演化过程,也是未来人类生活方式与设计价值的连接点。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对 Vision Pro 的理性判断,认为其作为产品的确优秀,尤其适合看电影娱乐,但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场景。多人吹捧的“多窗口”“空间办公”在真实工作中可能成为“伪需求”,对效率提升意义不大。带上设备工作易导致视疲劳、操作不便、体验分裂。真正值得期待的,是 Vision Pro 在未来购物场景中所能带来的“真实互动体验”,比如让用户沉浸式逛宜家、实时感知商品质感与交互。而在目前阶段,它仍是一个娱乐向为主的高端设备。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设计师在求职面试中常犯的共性问题:在项目讲述中耗时过多,忽略了面试官真正关心的能力呈现与价值分析。文章强调:项目是能力的载体,而非目的本身。作品集的呈现应围绕“价值、亮点、难点、挑战与攻克”等关键词进行结构化表达,并避免机械化套用设计模型却无法体现实际价值。若不能清晰表达设计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再完美的项目流程图也只是“表演”。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设计价值是否一定要用业务数据验证”的深度思考。文章指出,设计师不应被数据所束缚,设计价值不仅仅等同于业务指标的变化。设计是一种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不能像研发或产品一样用数据简单衡量。文章强调,设计价值应在专业性前提下体现,并非每一次设计都需“自证”对业务的贡献。设计师的满意度应来自多方认可,而非唯数据论。同时,设计在推动业务发展中虽有贡献,但多为协作合力,难以量化其孤立价值。 … 阅读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执行岗位的九项关键能力标准,包括技术能力、执行思考、创意价值、设计耐久性、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成本、职业化素养、设计表达与沟通能力、知识沉淀能力以及与薪酬匹配的能力结构。大熊老师通过多个真实工作场景,深入剖析了设计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体现专业能力,并指出薪酬水平虽能反映能力,但其背后的价值转化才是关键。文章强调,设计师应提升认知、积累跨域知识、思考执行成果的深度与落地性,持续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 阅读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用户体验设计师在长期工作中容易变得挑剔敏感的原因,其本质在于“我认为它还不够好”。大熊老师通过多个视角探讨“设计是否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指出问题本身并无对错,而在于视角不同。体验设计的价值不仅在于优化产品,更在于推动美的传递与文明进步。文章最终提出设计不应被狭义定义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是一种不断追求卓越、创造和表达的过程。设计是艺术与思维的结合,是通往更高社会价值的桥梁。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AI绘图、ChatGPT写作等新工具的深度思考,并以幽默比喻“磨石猴”与“找果猴”的故事,引导设计师们重新理解“工具”与“人”的关系。他强调,工具的诞生应“以人为本”,若工具不好用,该被优化的是工具本身,而非优化人。设计师不应被行业焦虑和潮流所驱使盲目学习AI工具,而应回归专业,做自己擅长的事。AI绘图作为一种工具,目前仍不成熟,专业设计师更应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被工具牵着走。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