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腾讯设计团队CDC与TGideas的解散,表达了大熊老师对这两个标志性团队的敬意与惋惜。CDC代表着用户体验设计,TGideas代表着游戏品牌设计,它们曾是行业的重要标杆,对一代设计师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大熊老师也坦诚回顾了自己当年在职场中与这两个团队的交集和遗憾。指出企业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选择,不代表这些团队没有价值。并呼吁设计师们要对行业充满信心,拒绝自我贬低,坚持尊重设计、尊重自己的职业价值。 … 阅读全文 ❯
用户体验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两次加入腾讯的经历,以及思考是否第三次回归的故事。第一次在腾讯,是激情满满的设计师,第二次则以设计管理者身份回归,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专业体系的成长,也承受了更大的管理压力。离职后,大熊老师选择加入创业公司学习企业运作,2019年转为自媒体人,找回了早年在腾讯工作的那份纯粹与热爱。虽然腾讯不再接受多次回流,但也并不遗憾,反而更专注于自己现在的事业,从中获得快乐与成就。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深入合作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服务于产品。设计师若想真正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与设计价值,就必须懂产品,具备产品思维。产品思维不是只针对一款产品,而是一种可迁移的思维能力,可以驾驭任何产品类型。设计师要学会听懂产品语言、预判需求、输出超越预期的设计结果,并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度协作推动产品价值的落地,从而实现自身在设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入合作获得产品思维,从而提升设计执行与沟通的整体能力。大熊老师指出,设计服务于产品,设计师必须主动理解产品的目标、结构与规划。真正优秀的设计执行不是来自技法堆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产品理解之上。文章强调设计师应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学习产品的全貌逻辑,最终实现超越预期的设计成果。思维决定执行,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是设计师走向成熟的关键路径。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书中的核心思想:真正的理解不是对事物的定义,而是重新激起我们对熟悉事物的好奇心,把已知变为未知,进而深化认知。通过“杯子”的例子,原研哉指出,当我们以设计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杯子时,原有的理解会被打破,从而获得更真实的理解。大熊老师将这一过程提炼为“熟悉>未知>深化>理解”的设计思维路径,强调设计师应打破固有认知,重新理解设计需求,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深度的作品。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多次面试过程中不断重做作品集的经历,即便是“大神”,也在外部面试中遭遇过否定与打击。文中通过三位“导师级”人物对大熊老师的作品集点评,揭示了设计管理者在求职中应关注的关键维度,不只是展示执行力,更要体现战略价值与业务认知。也分享了在面试中如何避坑,如何精准匹配目标对话人,以及职场中的一些隐藏规则。这是一篇极具共鸣与实用价值的求职血泪史,也是一位老兵真诚的分享。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经典设计书籍《交互设计精髓4》的深入阅读与系统性批注,在阅读第1至第3章的过程中,从“目标导向设计”的理论出发,逐层剖析作者库伯的思想架构与写作逻辑,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批判性修正与再组织。大熊老师认为,设计师的阅读不仅要理解,更应具备实践、讲述与升华的能力。他特别指出了本书中文译名与内容脱节、逻辑跳跃性大等问题,并提出自己对交互设计、用户心理模型、定量与定性研究、行为层理论等关键概念的重构定义。这是一本设计师读书、学习、升维思考的实录与范例。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