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过这样的方式记录导师服务工作,这也能让我更好地思考与设计师的每一次交谈。每位设计师的问题都具有共性,但由于设计师所处的环境(城市、企业、业务、项目、上级偏好)与自身专业和能力的不同,问题也带来了多样性,而多样性也决定了更为严谨和专业的思考,以便我能从共性中找出差异,从而得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我发现设计师在模拟面试中,在讲述项目的环节,耗时较多,而我并没有那么强烈的诉求和兴趣需要了解设计师的项目背景和具体的执行细节。如果我所在的企业没有与候选人近似的项目,那么我就更不会关心了,而事实上,项目只是设计师能力的一种载体和形式,项目所展示出来的能力才是设计师最本质的东西。所以我的意思是,设计师在求职面试中,要做的是能力陈述,我们陈述项目的本质是陈述能力,而不是要向面试官讲明白我的项目有多棒。这是我在辅导设计师中多数设计师的共性问题。
在我们的会议中,我提到了“在面试的时候一定要讲面试官感兴趣的东西。”这个非常重要,也依赖于我们对面试官的行为观察,并随机改变自己的陈述策略。这事实上并不是普通设计师就可以做到的,但如果你留心观察并训练自己,就可以做到。
通常面试中,面试官没有兴趣的表现在频繁翻看你的打印资料,或者在笔记本上频繁翻看你的PDF作品集,而事实上他的状态就是在等你讲完,然后再说一句“那……,你在这个项目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这个项目的亮点是什么?”、“这个项目的难点和挑战是什么?你如何攻克的?”通常面试官这样提问,意味着你前面的陈述他并没有仔细听,或者就是候选人在项目陈述的时候没有讲到重点。
事实上,你仔细听我刚才的提问,你就会明白面试官关心的是什么,然而这样的关键词:价值、亮点、难点、挑战、攻克,这些词,是为了让你呈现你的专业能力,而不是让你说:通过我的设计专业加持,我们的项目取得了什么成绩并获得了很好的用户数据。no,面试官的意思是:设计是如何加持从而带来了用户数据的提升。
我知道,很多设计师都难以回答或者能更好地回答上述这些问题,毕竟求职面试中更好地解答设计问题并不容易,有两个原因,第一,面试官通常是比我们级别更高的人,所以问题相对会拔高难度,如果面试官发现你可以轻松应对,那么问题的难度则会再次拔高,直至测算出候选人的能力和思考的峰值。第二,设计师在职业发展中的求职面试经历较少,所以对面试官的了解太少,不明白面试官要什么,会如何针对性提问。
另外一个问题,关于设计作品集中的模式化和形式化问题。
事实上很多时候,设计师的项目工作流程中,并不会出现标准的模式化流程,比如UX的那套用户行为分析流程,又比如体验设计中比较知名的体验设计要素模型等等。
面试官是如何发现你的项目执行中并不需要这些流程化的思考呢?结果价值的关联性。比如说用户体验要素模型,设计师很爱在项目展示前期,使用这个模型。我想请问使用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使用后对后续的设计执行的帮助和价值是什么?
在辅导中,我曾问过一位设计师,他说通过模型的应用,让他对项目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说更为清晰的认识后,带来了什么?让你明白了什么有价值的事情吗?他回答不上来。
这是我对《用户体验要素》第一版书籍和第二版书籍的解读,如果你希望在作品集或者自己的设计工作中应用某些公式或者模型,那么就请你认真地思考和学习并理解你所应用的工具、模型或者理论。
请参考这篇文章:《用户体验要素》理论解读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