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设计师习惯将作品集放在 Behance、Zcool 或 Dribbble 上,但大熊老师指出,这种做法往往存在严重误区。面试官通常只点开前两项,首页排布不当会直接错失展示机会;而网页长图、PDF拼图等形式也容易暴露版式和执行力问题。平台上的点赞和推荐,更重流量与互动,而非设计专业性。真正专业的作品集,建议用 Keynote 或 PPT 制作,16:9 横版,文字可编辑、结构清晰,才能有效传达专业度。 … 全文 ❯
付费课
大熊老师讲述了AI作品与创作者关系的思考,通过招聘面试和剪辑师案例,指出AI绘图只是专业能力的一部分,不能单凭AI作品评判设计师价值。视频强调设计师的竞争力在于综合能力、创意和深层次思考,而非工具操作或AI生成的结果,提醒行业应重视创作者的独立价值和思维能力。 … 全文 ❯
大熊老师深入讲述了“设计判断标准”因角色而异的问题:设计师、组长、产品经理、老板和设计总监这五类人,对同一个设计有完全不同的关注点。设计师盯细节,组长讲依据,产品经理看竞品、追数据,老板关心结果和成本,设计总监权衡的是全局、资源与方向。如果你总是在沟通中受挫,很可能是你还不了解上级的真实思维模式。真正想做出“被认可的设计”,你需要练习换位思考,学习这些角色的视角。思维决定了执行,这是你晋升的必经之路。 … 全文 ❯
不少设计师渴望进入大厂,但并不清楚大厂真正看重哪些能力。大熊老师系统归纳了六个核心指标:一是本职能力要扎实,二是具备实用性的差异化技能,三是主动沟通的意识强,四是有趣、有团队价值的特长,五是正向思考且行为正直,六是拥有职业化的工作方式。这些标准贯穿于大厂的面试评估与团队文化中,不是靠背答案能伪装的。想进腾讯、阿里等大厂,关键不是表演,而是你的每句话、每张图、每次汇报都藏着证据。 … 全文 ❯
设计做到极致,未必被项目方认可。大熊老师指出:设计的高完成度,更多服务于设计师自身的职业发展,而非直接提升业务价值。在真实项目中获得反馈、被产品和开发团队真实评价,才是设计师成长最快、最有意义的路径。相比下班后“练习”作品集,更建议将精力集中于项目实践,并优先保证休息与精神状态。设计属于高消耗的创造性劳动,维持思维活跃和情绪松弛,才能真正提高执行力和产出质量。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对“简洁设计”的深入思考,从键盘设计、APP界面到行业发展历程,结合微信、Naver等案例,探讨设计的目的、背景与阶段对设计方案的重要性。文章指出简洁设计不是终点,而是设计表现的一种形式,强调设计师需理解设计背后的需求、目的和产品阶段,以引导行业趋势并创造品牌价值,而非仅关注表面细节或追求性冷淡风格。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如何突破2万元月薪的瓶颈,从客观因素(城市、公司、薪酬结构)和主观因素(能力、胜任力、学习方向)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在不同岗位(视觉、界面、体验)下应具备的具体能力、侧重点及学习策略,尤其提醒设计师不要盲目追热AI工具,应聚焦核心成长路径与岗位价值的提升。作者结合亲身经历与行业观察,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议和深度思考,适用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设计从业者。 … 全文 ❯
视频讲述了大熊老师针对“设计强就不必做管理”的疑问,分享腾讯真实案例并深入剖析设计师职业发展的两个关键瓶颈:技能提升和眼界拓展。大熊老师指出,仅靠不断学习新工具无法突破UI设计的执行瓶颈,真正的突破在于拓宽专业广度、掌握交互和体验设计。同时强调眼界的重要性,管理者因接触优秀设计师作品和思考而快速成长,这也是普通设计师缺乏的宝贵机会。视频鼓励设计师通过学习管理思维、主动参与协作,提升视野和能力,为职业发展开拓新路径。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如何构建更有竞争力的作品集,从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两个层面分别分析。指出设计师的作品集应聚焦作品、思考与方法论,强调独特性、完整性与设计表达,而不是简单的工作流程叙述;设计管理者则应体现管理行为背后的能力与策略,不是罗列管理事项。特别指出设计价值不应过度依赖数据呈现,应回归设计本质,用思维与方法展现差异化,是提升作品集含金量的关键。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