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展开哲学式探讨,指出“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的传统说法虽不无道理,但远不够完整。大熊老师提出更具深度的观点:设计的本质应是减少已存在的问题、避免产生新的问题,并通过持续传递美感推动社会进步。通过对“问题的流动性”和“设计的表达性”的思辨,强调设计不只是工具,更是沟通、秩序与文明的体现。文章融合实用性与哲学性,为设计师提供新的认知高度。 … 全文 ❯
作者: 大熊
本文系统讲述了腾讯设计管理者晋升的完整结构,从设计与管理之间的对立统一哲学出发,深入探讨设计管理者应具备的战略思维、晋升路径与实战管理工具。内容涵盖设计思维与管理思维的差异与融合,腾讯内部的管理者晋升机制,以及团队管理中的SWOT分析和绩效-潜力矩阵。通过真实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帮助设计师与管理者理解晋升路径、厘清成长方向,建立系统性的思维方法。 … 全文 ❯
本文系统讲述了大熊老师在2009年提出的特性设计理论(Feature-Driven Design),并追溯其哲学的来源——李小龙的截拳道思想:快速、直接、有效。通过包装设计案例,阐明了设计应从用户与产品之间的最短信息路径出发,提炼最具价值的产品特性并进行合理排序,以达成设计目标。特性设计强调抛弃复杂形式,直击用户需求,具有高度的通用性与实用价值,适用于包装、交互、体验乃至设计管理等多个领域。 … 全文 ❯
本文是一场与匿名腾讯UI开发者的深度对谈,围绕UI开发的岗位职责、技术壁垒、跨团队协作冲突、职业归属感与发展前景等话题展开。开发者坦言,岗位核心在于广度与深度兼备的技术能力,以及规范驱动下的团队协作效率。同时也指出UI开发未来可能逐步融入前端工程师体系。访谈强调设计与开发的相互理解与尊重是实现高质量项目的基础,鼓励从业者持续成长,拓展认知边界,并保持对技术与美的热爱。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在拥有3~5年工作经验阶段,求职作品集的正确呈现方式及常见误区。大熊老师从招聘JD解读、面试官关注点、作品集内容取舍,到UI与UX设计师应如何展现成果,逐一拆解,为同行提供实战型建议。文章特别强调了“展示结果胜于过程”,并指出在校作品和证书不应成为主要内容。最后,大熊老师以自己作为资深面试官的经验,讲述了最看重设计师的哪些核心能力,并鼓励设计师用同级别类比的方式看清自身水平,积极成长。 … 全文 ❯
插画师罗雨青女士讲述了她从日本女子大学 Media Art 专业的学习经历,到回国后在企业中融合插画与产品设计的实践心得。她以独特视角探索日本妖怪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将个人的“逃离感”与自然意象注入《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中,展现了插画师在现代设计语境中的坚持与哲思。访谈中,她真诚分享如何在商业需求与个人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并提出“带着枷锁跳舞”的创作智慧,为年轻设计师提供了宝贵启发。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