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设计师构建个人设计方法论的正确方式。大熊老师建议不要刻意为之,不要为了创作模型而硬造概念,真正有价值的方法论应源自真实思考与实践积累,遵循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 全文 ❯
作者: 大熊
文章讲述了视觉设计师职业成长初期应如何系统提升专业能力。大熊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强调基础学习、临摹练习、工具使用、视觉审美扩展与同行交流的重要性。文章指出,扎实的平面设计基础有助于理解界面与运营设计,并建议设计师优先选择效率高、学习门槛低的工具,避免盲目追求高难度技能。此外,结交同阶段的同行远比向大咖请教更实际,能促进良性成长氛围。最终目标是通过积累与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设计能力体系。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针对粉丝提出的“设计师与产品经理的边界是什么”这个问题所给出的双重视角回答。文章用李小龙“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哲学理念解释设计与产品边界的模糊性,强调不设限才能成就更高的专业合作。随后以职场视角说明UX、交互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之间的职责界限,建议通过沟通协商、明确分工实现良性协作。文章指出,解决边界问题不是画清职责线,而是建立共同的认知与合作机制。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厂外聘设计岗位的真实价值与选择建议。大熊老师强调,若是腾讯、阿里等顶级大厂的外聘设计岗,即便做些杂活,也值得加入。优秀的环境能促进快速成长,并积累宝贵经验。作品集中是否标明外聘并不影响面试官对专业能力的判断,但是否能转正,往往与团队资源和个人能力有关。文中也提供了外聘转正的实操建议,并指出外聘离职后的求职不受限制,关键在于能力与成果。对于非大厂的外聘岗位,则需具体评估是否值得加入。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与产品经理之间的关系应建立在深入合作和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设计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服务于产品。设计师若想真正提升自己的执行力与设计价值,就必须懂产品,具备产品思维。产品思维不是只针对一款产品,而是一种可迁移的思维能力,可以驾驭任何产品类型。设计师要学会听懂产品语言、预判需求、输出超越预期的设计结果,并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度协作推动产品价值的落地,从而实现自身在设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在不同阶段应如何规划职业发展,从学习型人才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熊老师以腾讯人才标准为例,剖析5年是技能瓶颈期,10年是价值思考期,15年则必须形成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核武器”——个人差异化竞争力。文章强调,设计师不能只沉浸在执行力中,需主动补足短板、扩展认知,真正理解“思维决定执行”的含义。面对不断升级的市场竞争,只有把设计从技能变成武器,才能在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入合作获得产品思维,从而提升设计执行与沟通的整体能力。大熊老师指出,设计服务于产品,设计师必须主动理解产品的目标、结构与规划。真正优秀的设计执行不是来自技法堆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产品理解之上。文章强调设计师应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学习产品的全貌逻辑,最终实现超越预期的设计成果。思维决定执行,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是设计师走向成熟的关键路径。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在面对裁员潮与职场变动中的生存与成长策略。以腾讯为例,大熊老师从5年、10年、15年三个阶段解析了设计师该具备的专业能力与发展重点。5年内应扎实基本功、拓展技能边界;10年需明确核心竞争力,思考独立生存能力;而10至15年间,则必须建立起个人在行业中的“核武器”——即无法轻易被替代的专业优势。文章强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只做选择,不讲感情,设计师必须提早觉醒,主动规划,构建长远竞争力。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