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 形式化的设计;
- 老板的要求;
- 需求的本质。
我发现很多设计师不喜欢按照要求办事,可能明白要求,也听到老板说什么了,但是就没有完全按照老板的要求去做,我碰到很多这样的设计师。其实设计师并不是完全没有这个意识,而是做着做着就做偏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做事情了。
我先讲第一个关键词:形式化的设计,无论是视觉设计还是UI设计还是体验设计,我见过太多太多的设计师,喜欢做一些没有必要的形式化的工作过场,就像这位学员说的,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的专业成果显得更专业一点。以我对这位学员专业能力的了解来看,我认为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
并不是说“包装设计”让设计看起来更专业没有意义,而是当你的执行能力,如果没有达到需求方预期的前提下,无论怎么包装都是多余的,并不是说包装这件事情本身不可取。(请理解一下)
所以根据学员的专业能力和他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以及给我看的东西,我认为不要做这件事情,因为老板要的东西很简单,就是这个产品设计的专业性,如何更好地呈现它的专业性。把重心放在这个方面去思考就行了,比方说什么样的颜色更能体现出专业性?竞品是怎么做的?用户会认为什么样的设计会更专业?只需要去思考这个方面就可以了。聚焦。思考的聚焦。而不是去搞一套设计的流程和方法。多出一些草图、设计样稿和参考,然后跟老板交流他的想法,我觉得应该这么去做事情,而并不需要整一堆模式化的设计流程和规范。
很简单,我是裁缝,你来我这里定制西装。你认为我对你的设计理念、设计规范、PDF文档类的那些东西感兴趣不?我只想知道我明天出席xxx会议的服装要七分休闲三分正式,我只想知道你给我的衣服的参考和草图是不是我要的。我们赶紧确认清楚方向和风格就开干就可以了。对吧?
关于第一个关键词的结论就是:形式化的设计,它一定是基于完整的和稳定的内容而产生的一种形式化的表现,它是一个加分的东西,而不是让一个本身就不够完整或者有一定问题的东西让它显得更专业。老板虽然看不懂设计,但是他能够从你提供的一些图形和文字,还有一些流程化的东西,他在看的时候,他有一个大概的感觉,他感觉到这些东西都是没用的。以我对老板的了解,我认为他们是有这个判断能力的。所以他们会认为设计师尽给我整些没用的东西,只是他们不会这么说。
第二个关键词:老板的要求。其实老板的要求很简单,就是一句话或者几个字。设计师在做执行的时候,喜欢把这些字分析得特别复杂,或者总想着我要用设计专业的东西去说服老板去呈现更多更专业的东西,其实在我的很多课程里面都讲过老板思维,老板对设计专业的东西是不敢兴趣的,他只是对他认知里面的他要的那个结果感兴趣。也就是说如果老板觉得你做的设计看起来不够专业。那设计师只需要搞懂一个问题,老板认为的专业长什么样子,你就朝着那个方向和目标去思考,去研究,去分析就可以了,不要去搞那些乱七八糟的对设计结果也就是对“老板认为的专业”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工作或者形式主义。注意!注意!老板认为的设计很专业并不是指的我们的专业的设计呈现,他理解中的专业,是指一种专业的感觉。就好比你看到正骨老中医两下就给关节脱臼的人弄好了。你会在意他的正骨的专业吗?不会。你只会在意这个“两下”,感觉他很专业。我觉得我讲清楚了,你反复思考一下呢。
另外一个,就是我发现设计师特别有想法,总按照自己的一些意愿去完成工作,我觉得这个习惯不好,当然我在做设计执行的时候也会这样去做,但问题是,工作它就是工作,不是凭自己的兴趣和热血去做一些事情,它需要吻合需求方的预期,这才是需求的本质。我的这位学员,这是第二次了,告诉他一定要把老板告诉他的放在心上。我记得在前几个月我给他讲什么东西的时候我也提过,但是我发现他并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梳理项目的大纲,然后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做着做着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了。(我记得是这位学员。)
其实这个我大概知道是什么问题,就是当我们对某些东西搞不懂的时候就想哎呀算了,就还是按自己原来的想法去做。我觉得这样不对,当我们对什么东西不清楚的时候,我们应该去问对方到底是怎么说的,或者要求是什么。如果对方是老板,就问老板;对方是产品总监,就问产品总监。很多设计师碍于开口。你就说你刚才提到的那个方式或者方法,我还没有搞懂,还有点不太清楚,我要确认一下就可以了。不要认为他好像是那个意思,工作是要有一定的严谨性的,但是设计它是开放的,是不受约束的,但是设计工作,它就具备了一定的约束性,创造力也是在一定的约束范围内的,这个约束就是需求方的要求,这也就是需求的本质,也是设计师做好工作的本质。
喊你们去买大熊老师的课学习不听,碰到事情硬扛,硬猜,你那儿猜得懂?领导的心事你别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