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老师指出,设计师要做好设计,首要前提是具备认知能力和鉴别能力。如果无法分辨事物的好坏、看不懂品质的结构和内在逻辑,设计工作只能停留在表层炫技。视觉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必须合二为一,才能真正做到有理有据的设计输出。大熊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强调:很多设计师自以为掌握了基础,但其实认知尚浅。真正有价值的设计认知来自跨领域知识的融合、对本质的提炼以及对内容的深度判断力,而不是表面文章和术语包装。 … 全文 ❯
设计认知
视频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如何系统规划职业路径,从专业技能、思维能力到工作职业化三个阶段的成长模型,结合真实案例,总结了新人晋升为组长的8个关键经验,并探讨了组长上任后的策略与话术。大熊老师进一步剖析了职业规划与目标的区别,提出以“擅长+兴趣+价值+收益”为核心的思维模型,并分享了自己的路径与底层逻辑,帮助设计师建立清晰、可执行且能稳定赚钱的职业发展方案。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在设计执行过程中,时间与成果之间的关系。大熊老师指出,设计执行本身是一个无限精进的过程,优秀的设计师需要善于争取更多时间,通过延长时间去提升品质,并在实践中熟悉自己的执行节奏与风险管理。对于还在积累作品阶段的设计师,应以时间换取品质;而对于已有成熟项目经验的设计师,则更需注重效率、准确性、风险控制和前瞻性思考,从而以结果为导向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 … 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在制作作品集时,常陷入“过度修饰”的误区,忽略了应体现的专业价值和思考能力。无论是国内平台如站酷,还是国外的 Behance,许多作品集都将原本简单的执行过程刻意复杂化,反而让面试官难以判断设计师的真实能力。大熊老师指出,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应当是高效、真实、简洁的,同时应能体现设计师在产品、用户、方法论上的深度理解。对工作三年以内的新人尤为提醒:别急于包装“高大上”,而应扎实建立自我认知。10年设计老兵,更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行业价值。 … 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书中的核心思想:真正的理解不是对事物的定义,而是重新激起我们对熟悉事物的好奇心,把已知变为未知,进而深化认知。通过“杯子”的例子,原研哉指出,当我们以设计者的视角重新审视杯子时,原有的理解会被打破,从而获得更真实的理解。大熊老师将这一过程提炼为“熟悉>未知>深化>理解”的设计思维路径,强调设计师应打破固有认知,重新理解设计需求,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深度的作品。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