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在制作作品集时,常陷入“过度修饰”的误区,忽略了应体现的专业价值和思考能力。无论是国内平台如站酷,还是国外的 Behance,许多作品集都将原本简单的执行过程刻意复杂化,反而让面试官难以判断设计师的真实能力。大熊老师指出,真正有价值的设计应当是高效、真实、简洁的,同时应能体现设计师在产品、用户、方法论上的深度理解。对工作三年以内的新人尤为提醒:别急于包装“高大上”,而应扎实建立自我认知。10年设计老兵,更该有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与行业价值。 … 阅读全文 ❯
设计师成长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购买一门热门网课的真实体验与深刻反思。文章从内容结构、讲课形式与用户策略角度对比自身课程,指出当下部分课程存在“故事驱动、空洞包装”的现象。文章不仅揭示了部分爆款课程靠讲段子而非输出深度知识来吸引用户的现象,还剖析了职场中“会说话而无思想”的常见人设,并提供了应对策略。结尾则表达了对内容创作者的呼吁:回归专业,拒绝割韭菜,以真实价值打动人心。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设计师学习AI绘图的理性判断。AI绘图在当前阶段更多是“玩具”而非“武器”,并不能直接提升求职、面试或职位晋升的竞争力。企业招聘看重的仍是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与稳定产出,而非对工具的依赖。文章强调:AI只是辅助工具,而设计价值来自设计师的判断力、表达力和专业深度。真正决定你职业高度的,不是你用什么工具,而是你是否能解决问题、输出价值,并持续提升自己的设计底盘。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职业状态中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自信与自卑并存的矛盾感。大熊老师分享了自己在管理设计团队过程中的真实观察,指出设计师的自信源自专业认可,而自卑则来自面对优秀作品时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压力。这种自卑并非负面,而是推动设计师追求更高标准的动力。大熊老师讲述了真正的设计自信应建立在对专业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工作的认可之上,而非外部评价。每位优秀设计师都经历了自我怀疑的阶段,接纳这种矛盾状态,是成长的开始。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在腾讯早年经历的真实案例,从动画广告图、周末加班、行军床办公,再到主动“抢活儿”的卷王行为,展现了大厂内部“内卷”的真实生态。文章指出,“卷”并非贬义,而是优秀设计师在目标驱动下的自我选择,所谓的“五毛党”抢单事件,进一步说明优秀的团队成员并不会计较谁分到任务,而是主动用结果说话。文章用第一视角记录下属于那个时代的设计精神,同时也刷新了我们对“卷”的认知。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学历与职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大熊老师指出,学历的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对企业而言更看重员工的当下价值,而非背景。无论学历如何,只有具备真正能力的人才能在企业中被重用。学历虽不决定成败,但大学教育能影响个人思维与管理成本。文章也劝诫设计师在面临职场挫折时应低调应对,避免因言论影响职业前景,强调能力与格局才是职场发展的关键。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一位设计师A准备跳槽至东南亚,因朋友圈中朋友B的“高薪生活”而动心。大熊老师在辅导中提醒A,不应只看薪水表象,更要评估精神成本、消费冲动和法律风险等潜在代价。文章指出,高薪并非捷径,设计师需正视个人价值的增长,而非被金钱驱动盲目选择。结尾引用《智者的设计哲学》,强调“追逐薪资是被动的,唯有持续增长的个人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财富”。这是对设计从业者心态与职业规划的一次深刻反思。 … 阅读全文 ❯
本文重点讲述了设计师如何突破2万元月薪的瓶颈,从客观因素(城市、公司、薪酬结构)和主观因素(能力、胜任力、学习方向)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在不同岗位(视觉、界面、体验)下应具备的具体能力、侧重点及学习策略,尤其提醒设计师不要盲目追热AI工具,应聚焦核心成长路径与岗位价值的提升。作者结合亲身经历与行业观察,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建议和深度思考,适用于正处在成长阶段的设计从业者。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