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如何从一位普通设计师成长为设计总监,并分享了自己为何依然坚持推荐大家学习设计。文章指出:设计的真正价值不只是让人赚钱,更重要的是提升审美能力和思维方式,能在生活和职业中形成独立判断。面对“设计没前途”的言论,大熊老师以自己的经历回应,并详细分析了造成设计师薪资较低的三大核心因素:地域限制、管理者偏好、所处团队的限制。文章呼吁设计师应拓宽视野、提升能力,而不是盲目贬低行业。 … 阅读全文 ❯
职业发展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设计师学习AI绘图的理性判断。AI绘图在当前阶段更多是“玩具”而非“武器”,并不能直接提升求职、面试或职位晋升的竞争力。企业招聘看重的仍是设计师的专业能力与稳定产出,而非对工具的依赖。文章强调:AI只是辅助工具,而设计价值来自设计师的判断力、表达力和专业深度。真正决定你职业高度的,不是你用什么工具,而是你是否能解决问题、输出价值,并持续提升自己的设计底盘。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在职场中真实面临的焦虑和压力,核心并不在于工作本身的难度,而是收入与生活的严重不匹配。大熊老师从管理者视角出发,指出设计师群体的“表面稳定”背后,是薪酬压力、成长焦虑与长期疲劳的多重夹击。而不少设计师因沉溺于机械执行而无法真正沉淀和理解设计知识,也因此难以突破现有职业瓶颈。相比之下,虽然管理者承担更多责任,但设计师在收入较低、任务繁重、缺乏成长支持的环境中,反而压力更重。这篇文章是一次关于“现实与焦虑”的深度揭示。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通过《设计元思维》理论,深入分析设计师为何频繁被要求“验证自己的价值”,而产品经理与开发工程师则不需要。文章指出这背后的本质是企业对设计的不信任,是设计师缺席产品指标制定会议的结构性问题。在多维思维框架下,作者将验证行为升维为“参与战略制定”,并强调设计应由“执行型角色”转变为“结果型角色”。文章最后指出:当设计师停止寻找证明,行业或许才真正理解设计的价值。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学历与职场价值之间的关系。大熊老师指出,学历的价值取决于应用场景,对企业而言更看重员工的当下价值,而非背景。无论学历如何,只有具备真正能力的人才能在企业中被重用。学历虽不决定成败,但大学教育能影响个人思维与管理成本。文章也劝诫设计师在面临职场挫折时应低调应对,避免因言论影响职业前景,强调能力与格局才是职场发展的关键。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两次加入腾讯的经历,以及思考是否第三次回归的故事。第一次在腾讯,是激情满满的设计师,第二次则以设计管理者身份回归,感受到企业文化和专业体系的成长,也承受了更大的管理压力。离职后,大熊老师选择加入创业公司学习企业运作,2019年转为自媒体人,找回了早年在腾讯工作的那份纯粹与热爱。虽然腾讯不再接受多次回流,但也并不遗憾,反而更专注于自己现在的事业,从中获得快乐与成就。 … 阅读全文 ❯
本文讲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与产品经理的深入合作获得产品思维,从而提升设计执行与沟通的整体能力。大熊老师指出,设计服务于产品,设计师必须主动理解产品的目标、结构与规划。真正优秀的设计执行不是来自技法堆叠,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产品理解之上。文章强调设计师应通过“交朋友”的方式建立信任关系,学习产品的全貌逻辑,最终实现超越预期的设计成果。思维决定执行,产品思维与设计思维的融合,是设计师走向成熟的关键路径。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管理者面对“比自己更优秀的下属”时的正确心态与管理策略。重点不在于谁更厉害,而在于管理者能否接纳优秀、提升自身管理力,并帮助下属持续成长。优秀的团队来自于管理者对“管理”本质的正确理解。 … 阅读全文 ❯
大熊老师讲述了在腾讯时期对设计师加班的深度思考和管理方式,通过团队邮件全文分享,强调加班应以“价值驱动”为前提,而非“姿态式投入”。文章引导设计师反思加班时长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设计执行的成长阶段”模型,鼓励设计师从完成需求逐步迈向“为客户定制需求”的专业进阶。文章核心观点是:真正的成长来自于有意识的深度思考,而非被动地拉长工作时间。 … 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