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老师通过亲身经历,深入剖析了产品、设计、开发三大岗位的实际工作难度与价值对比。文章指出,产品的门槛最低,开发以稳定为衡量标准,而设计师则处于最容易被误解、要求最高的尴尬位置。同时,强调了真实的职场关系与人性弱点,提出设计师要提升思维、坚持专业,同时理解不同角色的局限,保持清醒。全文用大量真实案例贯穿,幽默而深刻。 … 全文 ❯
专业成长
大熊老师讲述了当前设计师在学习方式、专业能力与职场生存之间的矛盾。本文指出,多数设计师热衷于解决问题式学习,忽略了系统性知识,导致思维能力薄弱、长远发展受限。文章通过威士忌、雪茄、苹果鼠标等生活案例,深入探讨了文化素养、专业理论、产品思维的重要性。同时强调,AI的发展让设计执行效率提高,却没有改变设计师需要提升思维与执行的本质。总结指出,真正能在未来保持竞争力的设计师,必须具备思维、执行、与时俱进三大能力。 … 全文 ❯
本文由大熊老师讲述了自己与雪茄的十年故事,延伸到设计与职业成长,强调一切成就都来源于明确的目标、持久的耐心与不断实践。文章指出,真正的专业与成功并非来自盲目的追求与浮躁的学习,而是建立在对细节的极致把控和对目标的执着坚持中。无论是雪茄养护还是职场发展,拥有正确的定位、明确的方向与持续投入,才是成就自我最可靠的路径。 … 全文 ❯
本文由大熊老师结合自身经历与行业观察,深入探讨了设计师在成长过程中应如何正确看待“抄”的行为,强调设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模仿、借鉴与演进的过程。文章指出,抄袭本身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理解其目的、方法及潜在法律风险。通过临摹和模仿,学习优秀设计师的思想与方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大熊老师提醒设计师们,要有足够的法律意识,避免在职业发展中因抄袭界定不清而产生严重后果。 … 全文 ❯
本文讲述了大熊老师对AI绘图、ChatGPT写作等新工具的深度思考,并以幽默比喻“磨石猴”与“找果猴”的故事,引导设计师们重新理解“工具”与“人”的关系。他强调,工具的诞生应“以人为本”,若工具不好用,该被优化的是工具本身,而非优化人。设计师不应被行业焦虑和潮流所驱使盲目学习AI工具,而应回归专业,做自己擅长的事。AI绘图作为一种工具,目前仍不成熟,专业设计师更应关注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被工具牵着走。 … 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