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记录中的红色数字标号 [1] [2] [3],我有做详细阐述,请留意后面的文字。

标号阐述:
[1] 设计师如果没有像产品经理那样大的对产品的决策权和对产品结果的决策权利,那么设计师就很难从最终的产品数据来陈述设计的价值,所以我就担心面试官问到你在作品集当中陈列的这些数据是如何产生的时候,我担心你很难和你的设计执行工作挂上关联。而通常情况下,设计价值验证的工作是在执行前期来做的,而不是后期。可以延伸阅读如下文字:
[2] 我看到很多设计师的作品集在描述项目价值的时候,通常会放在整个项目陈述的结尾,比如罗列一些产品最终的数据,我认为最好的做法就是当你在讲设计解决方案的时候,直接就将解决方案所对应的设计价值进行关联,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标号[1]的这个困扰。
[3] 作品集到底多少页合适?我陈述的项目和内容到底是不是太多?的判断依据通常是以内容呈现的必要性来判断的。“必要性”和面试官的预期是要划等号的,而不是我认为我没有讲清楚,或者我认为我应该要把这部分的内容展示出来,但是对于面试官在获取信息的时候,他认为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所以“必要性”是判断作品集内容多少的一个衡量依据,以面试官的预期为标准,而不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标准。
我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结构”,一个清晰的作品集的结构,如果内容稍微多了一点,事实上是不会影响面试官在阅读时获取信息的,它可以选择性地掠过这些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不代表它们是可以被删掉的,而是意味着面试官如果想要详细了解这个项目的细节,或者详细了解你的专业能力,他是可以阅读这部分内容的。但是在他刚开始对你的整个能力进行评估的这个宏观过程中的时候,他是不需要阅读这些内容和信息的,他是可以选择直接跳过的。那么如果你想让面试官有一个自然的跳过,或者舒服的跳过的过程,那么也就意味着你的作品集的结构一定要非常的清晰、非常的有条理。
作品集的结构设计,除了体现了设计师整个逻辑思维的过程,也体现了设计师在制作作品集时候的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视觉表达;第二个是体验设计,或者说交互设计对信息架构梳理和整理的这方面的能力。
“结构”这两个字,是我判断优秀作品集、工作总结汇报、设计文章、设计分享或演讲等设计输出成果的一个基本的、重要且必要的前提条件,而非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