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
- 《RIIXDesign》书籍, 卷一
- 1 视频
- 5.3千字
- 27
- 无评论
几日前,我访谈了一位老友Gavinwan,现任职设计总监。十年以上行业经验,毕业于中山大学交互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职联想北京研究院、京东、腾讯。
我代表行业不同设计师,提出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和Gavin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熊:我自己是视觉设计出身,我大概在06年的时候才接触到交互设计,我觉得交互设计其实是可以帮助视觉设计师在做视觉执行时候,增加很多输出方案的可信度,和对视觉设计自身专业能力有一个很好的提升。所以我对交互设计抱有一些感激,它给我的职业帮助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想和你进行一些交流,也想请你把交互设计相关的一些大家想知道的东西分享出来。)
大熊:交互设计对你来说,魅力是什么?
Gavin:其实交互设计的魅力,我觉得是在于探索用户,他在使用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我如何去设计它的交互行为,能让用户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最佳的设计体验,我觉得是交互设计的魅力。
大熊:选择研究生主修交互设计,理由是什么?
Gavin:其实你刚刚说到,你接触交互设计的时候是在06年的时候,但我接触交互设计的时候还稍微更晚一点。那个时候是我09年还是10年,还在读大三的时候,其实学校有一门课程教的是人机交互,其实当时在国内开设课程的学校并不是太多,而且像我们这样子有一个资深的德国外聘教授的,其实会更加少。
我当时第一次接触这个课程的时候,让我感受到原来那些冷冰冰的计算机软件,通过我们的精心设计,它可以变得很人性化而且变得非常好用。其实我当时是受够了很多非常难用的工业产品跟计算机软件。
接触到课程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对这个东西非常感兴趣,如果我去读研究生的专业继续进修,后面做出更好用的产品来的话,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我非常感兴趣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我读研就选了这个专业。
大熊:交互设计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有哪些?
Gavin:读研期间的话其实基本上都是学习一些基本的理论课程,比如说可用性工程、信息架构、交互设计、用户研究、心理学、设计学还有社会学等等。当然我们除了上课之外,其实还要跟着导师去做很多课题项目。
大熊:刚工作的时候,研究生学到的这些知识,容易被直接应用吗?
Gavin:其实这些理论知识的话,它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价值,其实是非常高的,或者是说你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交互设计师的话,理论课程跟设计方法的学习,其实它是必须的,你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相当于是瞎搞,对吧。
但是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跟实践应用的话,其实它是需要经过一些项目的磨练,你自己要多去用这些设计方法,结合理论知识,多去做一些项目,多去做一些设计,几次下来之后,其实你才会能比较好地去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
所以其实这里是会有一个学习到熟练掌握应用的过程。
大熊:读交互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轻松胜任企业的工作吗?
Gavin:其实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因为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当你夯实了这个基础之后的话,其实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是大同小异。当然你如果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已经有一些项目经验积累的话,设计方法跟设计理论其实基本上是通用的。对于你上手一些新的项目来说的话,其实难度会相对减少很多。
大熊: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设计,是什么关系?
Gavin:之前在对外分享的时候也简单介绍过这两点的区别,其实交互设计它是用户体验设计里面的一个细分领域,用户体验设计的话,它涵盖的范围面会更广一些,我们做交互设计的时候,其实有时候要考虑的是产品或者服务的功能,交互等技术层面的问题。
但用户体验设计,除了要考虑技术层面的问题以外,其实还要考虑一些商业或者人文方面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你这个产品或者服务,就是它的一个商业价值,或者是说它针对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它的一个适用性的问题。
用户体验设计一般还会包含人机交互、可用性工程、图形设计、用户界面设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I设计,还有工业设计等等。其实在一个公司,或者产品团队里面的话,我们去谈用户体验设计的时候,其实它已经是涉及到一个顶层思维的层面,所以它的涵盖面要比交互设计要广很多。
大熊:你在腾讯和京东任职过交互设计师,大厂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吗?
Gavin:其实大家都知道,大厂它首先对学历背景跟项目经验,它可能是非常看重的,然后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项目经验以外,其实对综合能力这方面的考察,也是比较看重。专业能力这一块来说的话,它会体现在你的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面,包括你平常的一个设计效率,方案的成功率,出错率以及你的专业影响力等等方面。
就是要让自己的一个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一直保持着一个持续提升的状态。综合能力这个的话,就是会涵盖沟通表达、跨部门项目协调、工作积极性等等这些方面。
其实因为我们知道,交互设计师他在一个项目团队里面,其实他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是经常要跟项目经理,或者是产品经理沟通需求,接着要跟设计跟开发人员对接,如何实现等问题。所以在这一块的话,他的一个沟通能力跟协调能力,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
大熊:3年经验、5年经验、10年经验的交互设计师,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和共性呢?我们如何区分他们的核心能力?
Gavin:如果说是一个3年经验的交互设计师的话,我觉得起码应该能做到独挡一面,就是他能够独立承担,甚至是主导一个项目,或者产品的一个交互设计的工作。
如果是5年经验的话,其实一般都能到一个中高级的水平,如果机会好一点的话,其实在一些公司或者团队里面的话,都能升到组长或者是主管这个位置。你到这个位置的时候,其实设计能力是必须要过硬的,但是这个时候其实应该是脱离了单纯的设计执行,更多精力会放在思考上面,就去提升自己的一个思维高度,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在团队里面,其实在项目里面应该都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很大程度地去影响产品和设计的决策。
至于10年经验的话,其实这个时候,专业能力曲线基本上是到顶,就是说你在这一块领域的深度里面,其实很难继续提升到这个阶段,更应该注重思维高度的提升,还有跨专业能力的一个发展,就打开自己的视野,甚至是改变以往自己过去的一个思维的模式,然后摆脱一些无意义的单纯重复执行的工作,然后去挑战一些高难度的,或者创新性的工作。就是多去做一些,策略性和战略性的一些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一个好的战略或者策略,其实它能够比得上成千上百的一个单纯的执行所带来的效率。
大熊:你更看重的交互设计师的哪些方面能力,或者说作品集中的什么内容会比较吸引你?
Gavin:专业。就是说首先专业判断上面,他之前是否有相关的一个专业背景,其实我们刚刚聊到就是说,交互设计师在这个专业理论上面,其实还是要有一定基础。
然后第二个其实还是会看,他接触过的项目多不多,他在这个项目或者是产品团队里面,他是处于怎么样的一个位置,他去做了哪些工作。你真正触及到一个项目的核心,你真正去做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出来的话,你在简历上面写出来的,跟一些水平没那么高的人一对比,其实是行内人或者是有经验的人一眼就能够判断的。
可能还会额外考察一些兴趣爱好,像刚刚说的我们有要求一些综合能力比较强的,如果他有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或者是担任某一些社会性组织,或者是某些公益性组织,筹备策划一些活动的身份的话,其实也是比较好的。
大熊:用户体验设计师在作品集里陈列项目背景、体验地图、用户画像、产品流程图,你怎么看?
Gavin:其实你刚刚说的,那些正常的一个交互设计师的简历里面,其实都会放,但是就会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放了那么多东西,是不是真的有用或者是说是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有些人他在做简历作品集的时候,他会放一些自己练习的作品上去,其实这些作品你会发现他做的再好,它是经不起一些实际的推敲,因为毕竟是一些练习作品,跟实际应用起来的,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用户场景这些是不一样。
如果说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作品集里面的话,交互设计师他应该放的,应该是你做这个项目它的项目背景是什么,因为你必须要了解你这个项目是做什么,你才知道怎么去把它做好。第二个是你的一个用户群体分析,或者是我们说的用户画像,做的越精细,细分得越好的话,其实对于你的一个设计决策,它是起到一个关键性的作用。
然后当你把项目背景跟用户人群定好之后,其实才是接下来的,像一些产品功能分析、它的一个信息架构图、用户流程、交互设计稿。在这里可能还会穿插着一些用户访谈的东西,到最后可能还会有一些,可用性测试的一些结果什么之类的。
我们一般去面试一个人,拿到他的一个简历作品,判断它是否具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专业能力的话,其实就是看他在一个项目里面,能否把该有的流程的东西都写出来,然后每个流程里面,它确实有一些实际的东西,做的好坏其实有时候并不是那么的重要,因为有时候不是一个设计师,能够完全决定一个产品的好坏的,但我们主要看重的是他在这个项目里面,他是否能够真的深入去了解这个东西,而且是每个环节,他都尽自己的一个能力,去把这个东西做到最好。
大熊:所以你还是会看重设计师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流程和方法是否有挖掘到可用的价值为他最后的方案产生价值,是这样吗?
Gavin:对。
大熊:视觉设计师也爱在作品集里放用户画像、体验地图、或者交互设计的内容,你怎么看?
Gavin:如果是一个视觉设计师或者UI设计师,放这些东西的话,其实我会觉得这个设计师,其实他还是有比较好的一个上进心,或者是学习能力的,起码他会去了解跟学习这一方面的知识。但毕竟我们招的岗位是偏视觉或者偏UI,所以这块东西它有的话,我觉得是一个加分项,但并不能影响,我对他视觉设计的一个专业判断。
大熊:科班和非科班的交互设计师,有什么差异呢?
Gavin:真的要说这个区别就是在细微之处见真章,就是说我们很多时候,在看他们的设计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在一些设计细节上面就会体现出来,他们在知识面,跟专业的深度上面其实是不一样的,甚至是思维模式都会有一点差别。
具体来说就是说,当我面对一个设计问题的时候,你会怎样找到最优的一个解决方案,科班出身的一些交互设计师的话,其实他因为之前受过一些专业学习跟一些专业的训练,其实这里会有一些设计思路跟设计方法在里面。
非科班的交互设计师的话,其实有时候相对于科班出身的来说,最缺的就是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的问题,像科班出身的交互设计师的话,因为他像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跟训练,特别是一些理论实践、设计方法实践,他只有在一些师资力量比较好的学校里面,才能够学得到,或者说能给你这个机会去学习跟应用。
比如说我们在做可用性测试的时候,经常会用到一个测试方法,就是热力图分析,以前是用来分析一个网页设计的工具的,那个工具能够识别出人的眼睛在网页里面,什么地方停留的最多,停留的最久,就分析他浏览轨迹的一个热点。就这一套设备的话,其实它是要花个大几十万去搭建,而且你去做这样的一些热力图分析跟测试的话,它是非常耗时间人力跟精力的。
就是你在实际工作当中的话,是不一定有这个机会去给你做这些事情的,就说你这些专业基础的话,其实以后会点点滴滴,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设计师他的一个发展和提升。
大熊:非科班的交互设计师,如何提升呢?
Gavin:说到这个区别的话,就说非科班的交互设计师后期怎么提升,其实我觉得首先一点非常重要,还是把基础的理论知识就是补充学习起来。
其实我们团队里面,之前也有一些UI设计师是要转交互设计师,其实他们当时问我怎么做,然后我就扔了几本书,我说你们先把这几本书啃完之后再跟我说你们可不可以开始去接触,这样的一些交互设计的工作。
其次是多做一些项目,然后多尝试用不同的设计解决方案。就是把一个产品想尽办法不断研究,怎么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做到最好。其实我们的产品,很多时候你在第一次做的时 候,并没有办法把它做到尽善尽美,而且随着以后产品每一次的迭代跟功能的发展,其实会慢慢暴露出一些问题来,我们就可以去自己做一些自我推敲,或者是一些自我反省,我怎么把这个东西做得更好。
最后一个就是多学习、多总结、多分享、多交流,开拓自己的视界。
大熊:Gavin有补充吗?
Gavin:可能很多设计师的朋友,就是想说去转这个设计师的岗位但是又觉得可能自己不是科班出身,就担心做不来。但是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但也要认识到就是说隔行如隔山这个问题。
就是说如果自己真的想去转岗,做这个岗位的话,可能要先去了解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职业,能走在这个岗位上坚持多做几年。然后有些培训课程,其实也是可以考虑去学习的,就是这样子能够快速了解这个职业,是做什么的,而且能够认识一些正在上道的,同样想做交互设计师的人,就大家一起多交流多学习,其实进步起来会更加快一点,
开始转行的时候,可能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好公司好平台好项目,但其实这个没关系,先上道再上升,一辈子那么长机会总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