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
- 《RIIXDesign》书籍, 卷一
- 1.8千字
- 96
- 无评论

罗雨青 / 插画师 & 设计负责人
多年日本留学工作经验,研究日本妖怪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代表作品有《28星宿-人生如星宿,处处皆涅槃》、《12生肖-国风赛事奖牌》、《24节气插画海报》、《日本大妖绘》等。
我专访了插画师罗雨青女士,作为设计师专访的首期嘉宾和大家分享她的设计故事。
大熊:你在日本女子大学读硕期间有什么收获呢?
雨青:我的专业是メディアアート,直译就是Media art,主要是从艺术和设计的角度处理信息技术,去追求富有创造力和人性化的媒体艺术表达。实话说,我自己喜欢传统的东西,当时想研究日本妖怪,一度怀疑自己读错了专业。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是自己不喜欢跟现实世界产生联系(笑),多年后才发觉得,学习这些的最大收益是自己在平面视觉表达的时候会开始考虑到时间元素和空间元素。还有一个收益点肯定就是视界的拓宽,以前一直觉得早些积累工作经验比较实用。但是在校时候高频的参展或者发表演讲,毕设的时候导师去日本NHK借当时最先进的显示设备帮我展示作品等等。这些学生时代多拓宽视界的事对意识是有影响的。
大熊:你如何看待日本设计文化对自己的启示?
雨青:设计文化这个词比较大,我只能说说我个人的最大感想。
第一是,日本在保护传统与民族特色跟国际化之间的不矛盾。兼收并蓄,对所有文化的宽容与弹性,同时能够把他人的经验结合本国情结发展出自己体系。这也是源于他们自己较辩证的哲学观念。所以我们常常能看到他们的设计一种是民族化的、传统的、温煦的、素净的。一种是现代的、发展的和国际的。现在国风的再创造也很火,比如故宫系列等等。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一定不是浮于表面风格形式,而是有精神内核。比如香港的平面很突出,文字和书法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手法结合的很好。我想我们坚持去学习与创作一定会有自己的风貌。
第二是,坚持与匠心。一个木匠、一个寿司、甚至一个烤串都精益求精的类似故事大家也都听过很多。我向往做一件事能做出自己的“道”。目前我在互联网公司在职,困扰过一些问题,如需求不可能给你时间打磨,会被说“ROI”不高。到了一定年纪会被淘汰等等。但是不管日本的设计师还是其它国家的设计师并没有这么焦虑,我也释然了。如果真的喜欢设计,那么从22岁大学毕业到35退休,这10多年就能把设计这条路看透了,学明白了吗?刚刚开始摸出点门道,就叫我退休,不可能的。当然,怎样保持精力持续创作怎样坚持理想并能赚到钱就有很多前辈值得学习了。
大熊:请你谈谈《二十四节气》插画创作故事。
雨青:视觉设计师应该都有过被公司要求做节气海报吧,我当时拿到这个需求就迅速做了一个很简洁的插画就完了,其实也能用,但是内心觉得不太情愿。工作中很多需求都会让人毫无创作热情,一个急要的banner,一个卖货的海报,所以要珍惜一切有创作机会的需求。于是我就拿节气主题开刀。带着自己的私欲去绘画。可以看到这个系列里是尽量避免人造的东西出现的,比如没有建筑。我更想强调这个兔子(当时公司吉祥物)她的性格,它的善良顽皮,它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第二,我个人内心的逃离感,逃离现实几乎贯彻了我所有作品。
大熊:插画与企业产品设计融合方面你有什么心得吗?
雨青:就插画工作而言我觉得有两点要注意,一是插画是要服务公司产品属性,比如我现在的公司产品强调高效与协作,画风与形象都要符合这些特点。二是时间把控,不是每个需求都要用力很猛,自己的时间很宝贵,把需求分级,重要的狠狠创作,不高优的短平快,速度解决问题。我以前觉得自由创作才好,其实设计师要学会带着枷锁跳舞。
就插画而言有些想法可以和同行共勉。
有一次读到张大千判断好画的三个标准,我深以为然。他说画有三美:曰大,曰亮,曰曲。“大”,指的不光是画的尺寸和篇幅大,而是角度要大,要开阔。就是一张小画,也要能从小中见大,虽小景而有大气势、大寄托。“亮”,是指一幅画能在众人的作品中最为突出和醒目,让人一眼见到,就能为它所吸引,所震撼。“曲”,就是画里面有股曲折不尽的意思,让人不能一眼看穿,而是感到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不管什么画风,满足这三点,再结合产品属性,不会太差。